当前位置:东方科技网 > 新闻 > 正文

画家潘邵华作品百万起藏

2024-03-29 10:02 来源:网络

 

潘邵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主任;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物介绍:
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任绘画系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担任水墨写生、工笔画创作、白描、临摹、素 描、速写等中国画教学工作。研究生教学方向为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国画创作理论研究。其教学科研课题“动画线描造型研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项目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两项资助,该课题填补了该学科空白。
潘邵华的探索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其实到了中国画非常简练、非常概括的这种表现手段的高度上,无论是以线为主、 还是团块为主,潘先生已经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画现时代的一种理想。潘先生上课时这样讲过,中国画以线为主,当然这个线是通用的,西方或者其他画种,包括工艺设计,都是把长线条用线来代替,中国画后来也借用了线的意思,实际上是借用人家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笔画简化,简化是中国画对于线的理解和概括。简化的意义是强调简化过程中的内涵量和质量。讲究用笔、讲究象征意义、讲究笔法笔意。同时强调作者的感情和创作状态。那么线更带有图式性,但是中国画借用这个线以后,对于线,更强调线的质量跟内涵量。这是中国画说线跟其他的区别,但是这时候我们近代都沿用线来说明,因为其他的人听了以后,你要说笔墨听不懂,说线就马上知道是线条了。但是这个线潘先生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说明了,长线条固然是线,短线条是点,宽线就是面。
艺术人生:
著名的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谈潘邵华
潘邵华解决了山水画的用笔问题 、造型问题。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山水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意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谈潘邵华
从人物画的角度解读了潘邵华的艺术成就,他认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到70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潘邵华先生的人物画成为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高峰作品是国美人教学的富矿,值得我们持续挖掘和研究,潘邵华先生是笔墨聚焦人民的艺术家。
获奖记录:
1997年《醉红尘》入选《青年美术新作展》并获“特等奖”;
1999年《一夜春雨落紫霞》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1年《寒露晨溶溶》入选《全国中国画展并获》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2年《濛濛清明雨》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4年《雨洗山林》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6年《风清露润》入选《全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优秀中国画作品展》并获“金奖”;
2005年 作品《入怀》入选《笔墨在当代·2005年中国画邀请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5年《红高粱》入选《首届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发表论文:
1998年《中国写意花鸟画等继承与发展》;
2002年《浅谈中国写意画的绘画语言及其形式规律》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
2004年《关于“笔墨”、“创作”随感》发表于中国当代画家丛书(花鸟篇);
2007年《造化与心源、物象与精神》发表于《美术观点》;
2009年《论中国画笔墨的创新》发表于文化部主办《美术观点》;
2012年《笔墨与创造》发表于《美术观察》;
2015年《写意山水写生浅论》发表于“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作品展览教师论文集;
2015年《人物画教学的梳理与设想》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师作品集”;
出版图书:
出版有《潘邵华画集》多种版本;
2005年《放纵理性——写意花鸟画教学讲座》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山水画创作50例丛书》并发表:“论扇画的发展”论文;
2008年《水墨云梯——写意花鸟画扇面、圆光、条幅、册页画法》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课图稿——写人物篇》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年教育部“十一五”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写意山水画技法教程》,并于2013年获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奖”;
2015年《写意花鸟画的形式与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写意花鸟画技法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山水精编——潘邵华》 人民美术出版社;

拍卖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