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方科技网 > 新闻 > 正文

二位華裔差点获奖!大揭秘:日本2024诺奖候选人和科研成果

2024-10-14 10:03 来源:网络

【二位華裔差点获奖!大揭秘:日本2024诺奖候选人和科研成果】非遗孔聖書道{諾貝爾奖}
《日中易訊通讯社》《巨龍财经新闻》客户端発:2024贝尔奖全球大开奖!
【三名科学家获得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戴维·贝克、英国伦敦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

 

 

10月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戴维·贝克、英国伦敦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又有华裔科学家成为“夺冠”热门。美籍华人翁启惠因创造程式化自动合成多糖分子的化学方法,近年来获得包括沃尔夫化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此外,开发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神器”的科学家约翰·朱默帕(John Jumper)等人也被认为有望问鼎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材料、能源:化学的前沿
近10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主要表彰了在化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技术创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也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多个交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团法人日本产学联盟 亚太应用技术交流中心特别公布{日本2024诺奖候选名单}【化学賞】
时间:10月9日下午6时45分(上午11时45分)

 

 

【重点研究人员】东京大学藤田诚卓越教授(成功应用化学物质“自组织化”,制造出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桐荫横滨大学的宫坂力特任教授(开发能微弱光发电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信州大アクア・再生机制的堂免一成特别特任教授(高效光催化剂粉末的研究)冈山大学沈建仁教授、大阪公立大学神谷信夫名誉教授(阐明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质结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泽本光男(开发精密合成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技术“精密聚合”的新方法)川崎市产业振兴财团纳米医疗创新中心主任片冈一则·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开发应用纳米机械技术的药品配送系统等)

 

 

【生理学/医学奖】
日期和时间:10 月 7 日下午 6:30(上午 11:30)
[著名研究人员]Azim Sulani、Davor Salter、Howard Cedar(研究被认为与癌症等的发病有关的“表观遗传学”) 竹市正敏,RIKEN名誉研究员(发现了“钙粘蛋白”、 ” 一种将细胞结合在一起的分子。) 京都大学特聘教授森一俊(阐明了细胞制造蛋白质时的“质量控制”机制)大阪大学坂口西蒙教授(“免疫的控制”)Masashi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所所长柳泽(发现与睡眠相关的蛋白质“食欲素”)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长谷川正志先生(疑难病症 ALS 和 FTLD)的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蛋白质
【物理奖】
日期和时间:10 月 8 日下午 6:45(上午 11:45)
[著名研究人员]大同特殊钢顾问佐川雅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强的永磁体“钕磁铁”)理化学研究所户仓嘉德(新材料“多铁性材料”的研究)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细野英雄(通过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发现了“铁基超导材料”)东京大学教授香取秀俊(每 300 亿年仅移动约 1 秒的超高精度原子钟)东京大学教授古泽明东京都大学(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的谷口隆先生和渡边贤二先生(发明了高纯度六方氮化硼单晶)
【摄光合作用从水到氧气的过程】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沈建仁
冈山大学教授沈建仁等人成功捕捉到了负责植物光合作用的蛋白质中的催化剂吸收水分子的瞬间。这可能有助于人工光合作用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允许通过人工复制光合作用来生产有用的物质。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
山大学沈建仁教授因光合作用研究而闻名(冈山市)
2011年,沉教授阐明了负责光合作用的蛋白质的晶体结构,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光合作用是植物和藻类利用阳光分解水和二氧化碳 (CO2) 以产生能量和氧气的反应。当光系统 II(由约 20 种蛋白质和叶绿素组成的复合体)吸收光能、从水分子中提取电子和氢离子并形成氧分子时,光合作用就开始了。研究小组此前曾捕捉到水分子被纳入光系统II后的状态,但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在X射线激光设施“SACLA”(兵库县),研究小组使用持续数十飞秒(飞秒是万亿分之一万亿分之一万亿分之一)的X射线进行频闪摄影。光系统 II 蛋白质捕获了快速运动。当反应通过将蛋白质暴露在可见光下进行时,我们使用 X 射线照射来分析蛋白质如何结合水分子并改变其三维结构。
冈山大学的沉教授说:“将来,我想分析光系统 II 的最后一步,即氧分子的产生。”如果我们能够阐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应用其原理,就有可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